2008年10月6日星期一

国家资本主义-[大败局I&II]

用一些典型案例,作者回顾了三十年来中国企业的一些“著名的”失败。比如顺驰、铁本、三株、华晨等等。为了增加阅读性的原因,可能还有作者的专业背景局限,对案例的剖析并不深入,更多的以当时的新闻报道为直接素材,加入了较多的感情色彩,使商业案例带上了更多的传奇性,明显的失去了不少专业性的反思和总结。

我的一些感想。

一方面是参与者,一方面是规则制定者。政府在改革中就是这样的无耻,以维护国有资产这样的口号为幌子来经营自己的利益,维护垄断,不惜破坏市场公平。激进的企业家成为牺牲者,明智的努力成为利益共同体。

于是,明智的冯仑在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:“面对国有资本,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、补充而不替代、附属而不越的立场,才能进退自如,持续发展。”这是企业家的智慧还是政府的悲哀?

官员意志代表政府,没有法律,他想怎样就怎样,背后标榜着宏大的国家意志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建设规划随着官员的换届而有规律的变化,上一届规划往城西,下一届规划往城东,我上位,我做主,在我的地盘你就带听我的,我要修我的路,盖我的楼,做我的秀,才能升我的官。

企业家的最大杀手,一是自己的贪婪,二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,三是地方政府。他们莫名其妙的成为政治大旗上的无辜祭品,在掌握着随时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官员面前,识时务的企业家只有献上自己的供品。

本来应该是市场秩序维护者的政府,在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推动下,成了GDP的粉丝。他们推动一切可以让年终统计数字好看的东西生长,于是优秀的民营企业被像泡泡一样吹起来,政府扔给他们不理智的扩张宏图,或是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。等到民营企业不堪重负倒下的时候,官员是不会损失一分钱的。

在宏观调控的大刀砍下的时候,被斩的只有民营企业,道理很简单,作为刀手的政府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家,他是不会把自己的生意——国有资产——放上砧板的。只是随着一轮轮调控的洗礼,刀手变得文明,行政色彩越来越淡化,只需调动金融业就把活做了,文明的不需要任何强制手段,所到之处却依然是哀鸿遍野。

可能自古以来,中国就保持着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博弈的“优良传统”。某个党并没有改变这个现象。现在是中央要宏观调控,要高调保护环境,地方仍以GDP为核心,调控不能让我的财税下降,环保不能让我的工厂关闭。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中央文件想要打一口井,一级一级传达下来,可是到了基层却连一个坑也没挖。中央的决策到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?

我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:朱镕基任总理时到南阳考察,在途中临时要求停车,在路边的耕地里找到一个种地的农民谈话,农民回答朴实,没有高调夸赞党的领导,只是表示生活殷实幸福。总理欣慰上车。殊不知这个地里的农民也是个安排好的村委会主任。在总理车队驶过的道路两边,有多少村委会主任放下酒杯,拿起久违的锄头,在地里辛苦的劳作啊。

人生如戏。

0 评论: